2022年8月24日,北京外国语大学2022年秋季学期工作部署会在阿语楼国际会议厅举行。
北外党委书记王定华,党委副书记、校长杨丹,党委常委、副校长贾德忠,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贾文键,党委常委、副校长孙有中,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胡志钢,党委常委、副校长丁浩、赵刚等出席会议。会议由贾德忠主持。
王定华深刻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详细阐述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方面的最新情况和工作进展。他指出,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付出艰辛努力,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取得来之不易。面对未来发展存在的极大不确定性,王定华表示,我们要站稳立场,保持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方能以不变应万变,方能行稳致远。各单位要认真对标对表全年工作计划,查摆落实进度,完善调整方案,确保落实到位,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王定华代表学校党委对新学期工作提出五个方面要求:
一、明确首要任务,迎接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大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本学期乃至今后几年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制定细化学习方案,对标最新要求,狠抓贯彻落实,推动事业发展。一要认真开展学习预热。二十大召开前,要把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作为重要抓手和政治任务,在全校上下持续兴起学理论、悟思想、增干劲的浓厚氛围。二要迅速掀起学习热潮。二十大召开后,要全面把握二十大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全面系统学、融会贯通学、联系实际学,不断推动二十大精神入心入脑、走深走实。三要精心组织宣传阐释。多渠道多角度宣传好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研究阐释工作,发挥多语种优势做好对外传播。四要对标对表推动发展。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结合起来,制定细化学习方案,推动实现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建设目标。
二、践行回信精神,贯彻落实再提升。在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外老教授回信一周年之际,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学习领会回信精神内涵,对贯彻落实工作再部署再推进。要立足两个大局,牢牢把握高等教育特别是外语院校的办学方向、重要使命,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一要学习宣传总结再深化。认真梳理总结好一年来全校师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成果成效,系统策划组织好系列活动,再次掀起学习回信精神的热潮。二要“三有”人才培养再创新。通过完善培养计划、升级校际合作,加强A+学科联合培养,加快培养非通用语人才、国际组织人才、涉外法治人才、国际传播人才、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等国家急需人才。三要“讲好中国故事”再拓展。持续做好《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编制工作,扎实推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工作,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等重大项目为抓手,精心构建融通中外的国际话语体系。
三、聚焦国家战略,追求发展高质量。深入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心怀“国之大者”,将优势做强,将短板补齐,聚焦目标,突出重点,高质量抓好工作落实,持续推出真正体现北外特色亮点的重大成果。一要加强顶层设计。组织立项一批“双一流”重大标志性项目,产出标志性成果。推动国别与区域研究、区域与全球治理等交叉学科研究,服务国家全球治理。落实“101工程”通用语种卓越计划及非通用语种振兴计划。二要推动新的成果。如期做好“一带一路”国家文化教育大系出版工作,建设好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力争成为北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研创新平台。发挥学校多语种优势,推动建设全球语言服务平台,为国家提供全方位的语言服务。三要推进“三进”工作。对标上级要求,统筹推进“三进”课程体系、教材使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考核评价等工作。尤其要把“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作为基础之中的基础,把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里面的必修课。结合多语种优势,探索具有北外特色的“三进”建设模式。
四、统筹防控发展,探索适应新常态。按照教育部、北京市的要求,始终绷紧疫情防控之弦,压实四方责任,慎终如始抓好防控工作,探索适应新常态,提前谋划新发展。一要统筹精准防控与事业发展。坚持日常防控不放松,精准防控不动摇,铸牢疫情防控坚实防线;坚持统筹事业发展不脱节,把发展“第一要务”与疫情防控“头等大事”统筹起来,千方百计做好各项工作。二要加强疫情防控思政教育。筑牢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专项规划、重点建设,疏导少数学生的“躺枪”情绪,纠正少数学生的“躺平”心理,坚定抗疫信心斗志。强化党团引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抗疫实际行动感染、教育、引领身边师生。三要提前谋划国际交流新机制。用好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动与QS前200高校、非通用语对标高校、国际组织合作,建立实质联系。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完善出境工作管理办法,探索学生外派工作的长效机制,保障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实践有序有条件开展。
五、党建引领发展,干事担事抓落实。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党建作引领、作保证,需要广大干部的执行和担当。要进一步强化学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职责,把党的全面领导有力落实在办学治校的各个方面。一要坚持选贤任能,促进见贤思齐。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把公道正派选人用人作为最有效、最直接的激励,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二要注重正向激励,鼓励争先创优。注重从机制上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帮助干部减轻思想负担,勇于攻坚克难、撸起袖子加油干。三要完善考核监督,突出实干实绩。干部考核工作要精准有效,切实反映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履职能力、工作成效、作风表现。进一步强化重点专项任务考核,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综合考虑单位差异性,加强分类考核,考出精气神、考出竞争力、考出执行力。
王定华强调,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锐意进取、团结奋斗,奋力实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各项目标,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杨丹作了题为《善谋国之大事,开创北外国际传播新格局》的专题报告,基于当前的国际形势、时代趋势、国家战略和北外的历史优势、未来规划,对新形势下北外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进行了全面分析和部署。他指出,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强对外交往中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外语类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作为一流的、引领全国外语教育发展的高校,北外应当心怀“国之大者”,把握世界大势,铸造“国之重器”,在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进程中,为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杨丹从“北外为什么要重视国际传播”“北外要做什么样的国际传播”“北外如何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结合北外全球语言、全球文化、全球治理三大学科领域,提出新的历史时期,北外要全面提升学校的国际传播能力,发挥语言特色与学科优势,为我国的国际传播开辟创新路径和创新思维、提供北外智慧,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提供北外方案。
一、北外为什么要重视国际传播。首先,国际传播是新发展阶段的“国之大者”。当前,党和国家对国际传播的关注和重视已经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5.31”重要讲话为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做好国际传播是北外应对“两个大局”带来的历史机遇和挑战的必然选择,运用多语种、多学科优势,设定国际传播内容与主题,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融入新时代国家发展大势,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其次,国际传播是北外的传统和优势。做好国际传播与北外的光荣历史、红色基因、办学方针、特色优势密不可分。当前,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要深刻认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这种历史需要和发展大势中的定位和优势,将提升国际传播胜任力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性机遇,更好地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在民族复兴进程中承担起外语类院校的新使命。第三,国际传播是北外学科建设的必然选择。基于语言、超越语言是北外学科发展的重要原则。北外推动国际传播学科建设有需求、有基础、有潜力。北外的国际传播新格局不只是建设好国际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科,而是广义的国际传播,是以国际传播的国家战略和时代需求为牵引,以北外的学科资源为基础,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优化北外学科新生态。
二、北外要做什么样的国际传播。杨丹从“全球语言、全球文化、全球治理”三大领域出发,映射国际传播中“生产、传播、接受”三个阶段,对北外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的特色和目标进行了详细分析。北外在国际传播方面的优势在于语言覆盖全、传播渠道广、国际网络宽,通过遍布全球的外嘴、外脑、外媒可以提升传播接受度,在内容生产上则需要加强与校内外、国内外优势学科、优势平台合作,有效推动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让中国故事走出去、走上去、走进去。
全球语言赋能国际传播,在内容生产上要推动语言本体的国际传播,整合优势学科资源提供国际传播的内容;在信息传播上要建设全球语言服务平台,整合语言教育、研究、服务和保护职能;在受众接受上要通过北外全球合作网络,培养更多的知华友华人士。全球文化赋能国际传播,在内容生产上要写好中国故事,包括传统中国故事、当代中国故事、时政中国故事;在信息传播上建设多语种期刊方阵,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整合孔子学院力量参与国际传播;在受众接受方面,要大力培养汉学家,推动图书馆建设多语种文献资源库,积极建设“多语种讲中国”创新实践基地。全球治理赋能国际传播,在内容生产方面要强化中国之治的国际传播,建设好多语种网站,做好跨境民族、跨境语言的国际传播,推动形成世界的中国观;在信息传播方面,要全力建设全球指数网,推出国际传播能力等级考试;在受众接受方面,要依托全球区域国别研究共同体,培养国际传播内容生产者,知识信息的有效传播者。
三、北外如何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外老教授的回信为北外做好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依循,我们要以国际传播为主线,推动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带动形成良好学术生态。一是扎实布局人才培养。要建立健全国际传播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争取建立国际传播专业博士点示范基地;要联合全国知名高校,制定国际传播人才的学科培养标准,掌握全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话语权;要积极研究国际传播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努力成为国际传播行业领袖成长的摇篮;要研发国际传播能力等级考试,为外派人员的国际传播能力测试和培训提供标准。二是超前布局社会服务。建设“多语种讲中国”国际战略传播创新平台,打造以“全网络、全语种、全流程、全媒体、全方位”为理论和实践特色的国际传播创新基地,着力于打通全方位的传播渠道,在新闻传播专业领域和文化传播、公共外交等非专业领域,面向全球知识精英、普通民众、多元受众群体等不同对象,展开全方位国际传播实践创新。三是重点布局科学研究。加强国际传播指数方阵建设,掌握社会和媒体话语权;加强多语种国际传播期刊方阵建设,掌握学术话语权。四是着力建设全球合作网络。要构建北外主导的,有广泛国际基础和重要影响力的中国国际传播全球网络,如机构合作全球网络、人才培养全球合作网络、科学研究全球合作网络、社会服务全球合作网络。
杨丹强调,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是北外的重要职责之一。重视、做好和发展国际传播是我国参与全球传播治理实践的重要路径,也是体现北外价值的所在。跨越百年时空,如果说过去北外更多是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当代北外的使命是真正挖掘好中国故事,写好中国故事,通过多语种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争做倡导者,甘做践行者,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师生谋幸福、学校谋建设、民族谋复兴、世界谋大同的伟大进程中,协同奋力开创北外国际传播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袁军,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培元,全体处级干部共200余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