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届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ICCSL-18)在北京语言大学隆重举办

  9月24-25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华文教育研究院和新西兰梅西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第18届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以线上方式在北京语言大学隆重举办。来自全国11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800多位专家学者及高校师生参加了会议。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副书记魏晖、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党委副书记宋永波、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校长钟英华、新西兰梅西大学人文学院Kerry Taylor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会议由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院长吴应辉教授主持。

  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副书记魏晖在致辞中指出,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一个专业学位类别,特别是随着研究生教育新学科专业目录的发布,急需完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应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法体系、教师培养体系和教育实践体系。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应强化使命,研究如何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服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落实具体目标,合理确定与目标、能力、财力等相适应的规模,特别需要考虑不同区域国别的规模问题,应进一步完善现代国际中文教育体系。国际中文教育体系是一个多层次体系,既包括事业发展的基础支撑体系,如队伍、资源、政策、标准等体系,也包括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差异化教学教材体系,还包括服务国家战略的语言文化交流体系。国际中文教育本质上是语言文化交流,俄乌冲突带来很多警示和启示,应将语言文化交流纳入国家国际战略传播体系,成为一个子体系。国际中文教育是一个多维度的开放、包容、规范的体系。国际中文教育还是一项工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多种知识,有效地配置各类资源,通过优化选择和动态的、有效的集成,构建并运行一个“人工实在”的物质性实践过程。国际中文教育能够工程化,也应该工程化,工程化过程中需要工程思维和工程能力,需要加强工程管理,才能确保工程质量,才能塑造工程品牌,工程化的核心是系统的集成创新。总之,国际中文教育需要高站位,大格局,需要融合先进理念与技术,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融合先进语言教育理念与先进信息技术、综合传统教学经验与教学资源的国际中文智慧教学平台,实现差异化、个性化教育,需要运用工程化思想,实现系统的集成创新,需要树立市场意识,研究国际中文教育的政治经济学,既研究其服务性,也研究其经济性,既讲商业利益,也讲政治利益,需要加强宏观政策研究,加强体系建设和标准建设。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师范大学校长钟英华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进程正在加快演进,我国正迈向第二个百年,如何服务好国家需求,服务好世界各国中文教育是每一个国际中文教育从业人员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钟英华校长指出,首先要提高站位,突出使命意识;二是要紧抓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类别独立设置的大好机遇,聚焦高水平国际中文教育师资的培养,特别是高层次本土中文教师的培养;三是要有全球视野,更好地服务世界各国的中文教育需要,努力开展区域与国别中文教育的研究,搞清楚世界各国中文教育的家底,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整体设计提供智力上的支撑;四是要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与体系化的协同创新研究,不仅仅以国际中文教育自身的专业为界限去研究国际中文教育。不能与其他学科专业割裂,要开拓体系化的、协同的创新研究。世界汉语教学学会致力于为学界服务,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和事业发展,与一批学术期刊合作设置“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之后,学会还将发布“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核心期刊目录”,以助力广大国际中文教育教师的职业发展。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党委副书记宋永波在致辞中指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正面临着很好的形式和发展机遇。世界各国中文教育的需求继续增长,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对高质量师资的旺盛需求。面对世界变化的新形势,如何解决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内涵建设等问题,还需要各位专家学者与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共同努力。从教育者的角度看,要深入研究如何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的、外派与本土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研究互联网时代泛在化教师的变化,研究国际中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高方法;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要研究中文学习者低龄化带来的新内容、新方法等。随着中文学习社会化职业化的趋势,我们也要研究“中文+职业技能”方面的新情况、新形势等;从教学内容来看,要关注和研究语言生活的变化,研究当代中国国情的变化,及时地进行知识更新、标准更新、教材及教学资源的更新、教学和评价的更新等;从教育手段和载体形态方面,要研究在线教育形式的种类和发展,智慧教室的建设,搭建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服务平台,研究信息技术推动人才规模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之间的关系。通过此次会议的交流和研讨,我们不仅能总结分享过去在国际中文教育方面的经验,也一定能够为今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高质量的创新发展提出一些新的思路。

  新西兰梅西大学人文学院Kerry Taylor教授以远程视频的形式向大会发来诚挚的祝贺,Kerry Taylor教授表达了对中国的想念,回顾了新西兰梅西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多年来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Kerry Taylor指出,最近的三年对我们来说都非常艰难,在疫情背景下能够继续合作实属不易,我们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梅西大学人文学院将进一步发展与北京语言大学更广泛的合作,希望明年我们能够在线下再次共同举办学术盛会。

  本次研讨会围绕国际中文教育转型时期学科理论与创新、国际中文教育技术应用与在线教育、国际中文教育标准、规范、测试与评估、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建设、集成与服务、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语言本体、认知与习得、国际中文教育的区域国别问题等议题,采用大会报告和分组报告的形式开展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学术交流。九位专家先后做大会主题报告。专家们针对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问题进行了高屋建瓴、宏观系统、深入细致地论述与阐释。

  李宇明教授在《职业教育与国际中文传播》中回顾了专门用途汉语发展的情况,分析了“中文+X”及中文国际教育的经济推力两方面的问题,从四个大类分析了当前“中文+X”的内涵和特点。李宇明教授指出,不同种类的“中文+X”是相辅相成、迭代发展的,“中文+X”反映了语言教育的经济学属性,家庭语言规划及对象国经济发展也影响着学习者“中文+X”教育的发展情况。从经济学属性看,国际中文教育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对于学习者劳动能力的提升及某区域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重视国际中文教育的“经济推力”,“中文+X” 对于提升中文的教育价值有特殊意义,也需要对中文教育做适当改革。

  崔希亮教授在《国际中文教育的分层意识及产品化思维》指出,国际中文教育要有两种观念:一种是分层意识,一种是产品化思维。对于国家来说,国际中文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对于学校来说,国际中文教育是一个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对于从业者来说,国际中文教育是一个职业,对于学习者来说,国际中文教育是一个专业,对于社会来说,国际中文教育是一项语言服务。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意识,研究不同的问题。而对语言服务而言,国际中文教育应该有产品化思维。崔希亮教授指出,分层意识和产品化思维这两个问题是有内在联系的,产品化思维可以使我们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找到平衡,这才是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之道。

  郭熙教授在《海外华人祖语传承:经验与启示》中对于祖语和祖语传承的特点、海外华语传承的历史经验、以及祖语对国际中文在地传播的启示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郭熙教授指出,华语传承与中文传播应该协同发展,两者不是两条独立的平行线,而是互助互补的合力关系;华语传承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深化对中文传播目标和任务的认识,联系中华语言文明,做好祖语传承和传播的协同发展;同时,中文学习应落实到“用”,中文在地教学应因地施策,多样化发展,从而满足现代学习者的需求。

  吴应辉教授在《国际中文教育类型划分参考框架构建》中指出,国际中文教育类型划分参考框架不仅是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而且可为全球中文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世界各国中文教育类型丰富多样,但前人对其探讨仅限于局部。吴应辉教授在报告中基于对全球中文教育状况的整体把握,指出当前世界各国中文教育可以从空间、场域、习得顺序、语言地位、教育目的、教育性质、技术应用、教学法等视角出发,构建国际中文教育类型划分参考框架并对其进行系统分类。这些层级不同的类型都可以不断往下逐层细化分类,并且这些类型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有上下位、平行和交叉等关系。由于国际中文教育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其类型具有开放性和动态发展性,因而很难穷尽各种视角下的细化分类。此外,吴应辉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了“3+N”分类参考框架,对“现实空间中文教育”之下的“对外中文教育”“海外中文教育”,以及“虚拟空间中文教育”之下在不同层次上普遍存在的21种基本类型进行了阐释。

  宋继华教授在《“五元知识链”视角下的国际中文教育再认知》中指出,在技术昌明、学科互涉、思想创新、内容为王的时代,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交叉学科的特征愈发凸显。随着全球教育领域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亦面临着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影响,面临教育神经科学发展与“产教融合”冲击,面临“中文+职业技能”现实需求,蕴涵着文化、科学、技术、工程、产业“五元知识链”体系和视角的创意工程学科框架,为拓展国际中文教育认知视域和思维格局,提供了借鉴。宋继华教授指出,技术可以促进教育、变革教育、赋能教育、甚至可以引领教育,但技术不能取代教育。产业可以为教育提供应用实践基地,可以助力教育辨识社会需求的真伪和优劣,可以拓宽人才培养的认知视域和战略格局,但产业融合背景下,仍要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留下独立的思考空间和逻辑,特别是高等教育。 工程思维在宏观、微观层面建立了非常好的衔接,而五元知识链视角则让我们看到了具有闭环效应的更大格局。

  荀恩东教授在《国际中文智慧教学理论和实践探讨》介绍了国际中文智慧教学平台的目标、总体设计、融课件、教学流程,展示了国际中文智慧教学平台辅助编写教案、生成课件、课中互动教学、课后互动学习、学情教情画像等主要功能。智慧教学平台采用了教学新样态,即融课件、融课堂、融教师,既包容内容,也包容行为,从而构建“学习-教学-管理”的闭环。

  赵杨教授在《<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所涉及的研究课题》中介绍了《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修订过程、基本理念和主要内容,并以专业技能为例,探讨了教师标准所涉及的问题,具体包括中文要素教学、中文技能教学、跨文化交际、教育技术。同时,赵杨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教师标准研究的方法和路径。赵杨教授指出,既要从标准中找研究课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也要通过研究和实践,加深对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性与职业价值的认识。

  李宝贵教授在《国际中文教育社团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展望》中对国际中文教育社团的研究背景、发展现状、主要特征、面临挑战及优化路径作了全面的介绍。李宝贵教授指出,历经七十余年的发展,国际中文教育社团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已成为助力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新形势下,国际中文教育社团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向未来,国际中文教育社团应坚持学术引领、服务兴会、凝聚资源、智慧发展,努力搭建区域国别学术研究国际化网络,形成“中文教育学术共同体”,服务国际中文教育学术体系建设,助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行稳致远。

  陆俭明教授在《国际中文教育的使命》中指出,国际中文教育的使命是为各个国家培养知中友中、坚持公平正义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中文人才,具体包括高水平的中文教师、高水平的中文翻译家、高水平的汉学家,以及其他各领域高水平的中文人士。陆俭明教授指出,要完成好国际中文教育这一使命,必须重视并加强汉语书面语教学。首先,培养好学生跨语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离不开书面语的教学;第二,国际中文教育必然伴随着文化教育,而文化伴随语言文字教学走向世界,是一个很重要的渠道,要发挥这一传播渠道的作用,就必须设法使越来越多的国外学习者掌握好书面语;第三,我们要取得汉语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除了硬件条件外,还需要必备条件,就是要让越来越多的外国各个领导层人士,要让各学科的专家学者,都能学习、掌握好汉语,特别是汉语书面语。因此,国际中文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汉语书面语教学和研究,包括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等。

  本次大会首次设立期刊论坛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大会专门邀请到《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民族教育研究》《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战略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按期刊音序排列)编辑部主编、主任及编辑就各自期刊的栏目设置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和介绍,具体包括基本信息及期刊定位、制度建设及办刊理念、栏目设置及重点选题、运作方式及审稿周期、选稿原则及出版流程、学术平台及公益服务等等。在互动环节,参会者就期刊选题等问题与各期刊办刊专家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大会设有39个分组论坛,在三个时段共报告了234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的研究主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研究;(2)面向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3)国别中文传播与教学研究;(4)教育技术与教学资源研究;(5)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6)专门用途汉语研究;(7)等级标准与教学大纲研究;(8)“三教”问题研究。此外,大会还设立优秀青年学者论坛,报告人就不同试错学习模式对汉语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汉语二语口语句法复杂度动态发展中测量指标的效力研究、会话语体中离合词离析形式的特征与差异等问题,与学者们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学术讨论与交流。

  大会闭幕式由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梁彦民主持。大会闭幕式上,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治敏教授对大会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充分肯定了大会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并指出本届会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大会报告都是原创首发,异彩纷呈,学界同仁共享学术成果,内容丰富,交流热烈。(2)观点突出,引发思考。本次会议对转型时期国际中文教育的事业发展、学科建设、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3)首设期刊论坛,重视对话,建立期刊办刊人与学者之间的直接沟通,为学者提供与期刊直接对话的机会。(4)优秀论文颁奖并培育新人,为青年学者提供大会报告机会。

  梁彦民书记在闭幕式中指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内外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机构,研究院是理论研究的平台,也是学术交流的平台,研究院一直坚持办好一年一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学界搭建交流、研讨的园地,希望大家认真理解、消化会议的思想、理论、观点,深化理论研究、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研发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和事业的发展。

  本届大会设置了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奖,经过评审专家双向匿名评审,评选出获奖论文7篇,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4篇。洪炜等六位优秀论文获奖者发表了感言,对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历届会议支持青年学者科研发展表示了感谢。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梁宇编审介绍了本次会议论文集的出版流程,本次会议的论文将通过论文集编委会的评审,择优结集,将正式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上一篇:无

下一篇:北京语言大学召开秋季学期研工工作会

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