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研究生网讯:5月12日上午9时,蔡旭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于我校西校区新楼报告厅隆重召开。学校党委书记姜沛民,校长孙其信,原校长江树人,原党委副书记、农学院党建特邀指导员翟志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副校长田见晖,老科学家学术成长采集工程首席专家张藜,学校常州校友会会长钱耀东,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徐旺生等受邀出席本次纪念会。会议由农学院党委书记张远帆主持
大会首先播放了蔡旭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视频,展现了蔡旭院士投身祖国小麦科学研究事业,教育育人、服务农业生产的精彩不朽的“小麦人生”。
孙其信校长为大会致辞,作为蔡旭先生的第一个博士,他深情回忆了与蔡旭先生相处的点滴故事。他表示,在与蔡先生相处的短短三年中,曾和先生一起坐过公交车,曾听先生讲过他入党的故事,也曾有幸到先生家一起过年,先生聊的最多的是关于小麦事业的发展和小麦后备人才的培养。从中深切感受到了先生作为一个科学家学农为国、学农报国的爱国情怀,为中国小麦事业奋斗一生的爱业情怀,以及毫无保留地培养青年人才的爱生情怀。这也是先生今天留给我们所有小麦人的最大精神财富。
孙其信校长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也给了我们深刻启示。一所大学要不断挖掘、凝练大学精神,要讲好中国故事,要坚定历史自信。他强调,我们学校小麦团队作为中国小麦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应该不断地从蔡先生一生的点点滴滴中挖掘精神源泉,汲取精神力量,传承精神文化,奋力推动小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会上一并举行了“蔡旭-王洁小麦育种奖学金”捐赠仪式。蔡旭先生亲属以蔡旭先生及其夫人的名义,共同为学院捐赠100万元。姜沛民书记代表学校接受捐赠,并为蔡旭先生的亲属代表、二子蔡祝南先生颁发捐赠证书。
蔡旭先生三子蔡祖南先生作为子女代表发言。蔡祖南介绍,设立“蔡旭-王洁小麦育种奖学金”的初衷是为了传承小麦人的精神事业,实现两位先生的共同愿望。他分享了整理蔡旭先生资料的感受和重要事件,表达了让档案资料活起来,发挥社会效力的愿望。他强调,如蔡旭先生所言,“我国麦产改进之首要目标为谋国麦之自给自足,杜绝洋麦之输入。”这是中国小麦人的初心和使命,并呼吁更多年轻人加入小麦人的行列,为小麦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随后,姜沛民书记、张藜教授共同为蔡旭先生纪念展揭幕。张藜教授介绍,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现已开展了11年,采集了将近600位老科学家的30万份珍贵历史资料。中国科学家纪念馆将于明年落成,旨在讲述百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及每一代科学家奋斗过程,也感谢并欢迎每一位采集工作人员及蔡旭先生亲友持续支持采集工程。
农学院院长金危危代表农学院发言。金危危表示,作为蔡先生的后学,首先要感谢蔡旭先生对中国小麦育种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他指出,先生虽远行,然精神永存。蔡旭先生的小麦人生是心怀家国天下的一生,执着真理、坚守科学的一生,知人善任、奖掖后辈的一生,农学院将继续传承并发扬以蔡旭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以农报国、以农兴国,全面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的学院和学科建设与发展。
随后,曾直接或间接受益于蔡旭先生的好友同事、学生、小麦界嘉宾代表纷纷发言。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1984年毕业生王明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贾继增、河南科技学院茹振钢教授,受李晴祺教授委托代为发言的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孔令让教授,以及小麦研究中心学生李翰文博士等,回忆了蔡旭院士在不同境遇下始终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不畏艰难、不断探索,为人师表、襟怀宽广的事迹、精神和风范。指出年轻一辈应传承先辈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培养勤勉做事的求学态度、落实知行合一的做事方式,将对先生的缅怀之情化为切实行动,有所作为、有所担当。
会后,参会人员在讲解员农学院本科生达卓娅的引领下,到新楼蔡旭先生纪念展展区参观。本次展览共分为六个单元,以蔡旭先生的生平主要事迹为线索,从求学、育人、科研、社会活动等多个维度,为大家展现蔡旭先生的“小麦人生”,以期怀先贤之高标,传先生之精神,勖后学之奋进。
学校党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校友基金会、档案馆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以及小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蔡旭先生亲属代表、生前同事和好友代表、农学院师生代表等近100人出席会议。
延伸阅读:
蔡旭(1911-1985),字勖敏,江苏常州武进郑陆后塘桥蔡家头人。我国著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及栽培学家,农业教育家,小麦杂交育种的开拓者,新中国小麦育种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重庆中央大学、成都农业改进所和北京大学任职。曾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农学系系主任、副校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并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早年他师从金善宝教授,繁育出“南大2419”抗锈小麦良种,年推广面积近亿亩;他主编的《四川小麦之调查试验与研究》一书,其内容及其实验结果成为建国以后我国小麦生态区域划分的基础;1944年发表的《小麦成株抗条锈病的遗传研究》一文,是我国小麦抗条锈性遗传研究的第一篇论文;在赴美学习期间,他千方百计搜集到3000多份小麦品种及原始材料,为我国小麦品种资源和育种工作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解放后,他主持制定了新中国农业院校农学系第一个教学计划,培养了大批农业人才;他和同事们先后选育推广20多个小麦优良品种,总结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培育出亩产千斤的小麦品种,在华北北部冬麦区大面积推广并增产;撰文《小麦杂交育种工作中品种特性遗传传递规律和亲本选配问题》等,对当时小麦育种工作起到了很好指导作用;他主持编写了《植物遗传育种学》等书籍。
蔡旭曾兼任的学术职务有: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副所长,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小麦顾问组副组长,北京市作物学会理事长,北京市小麦科学技术顾问团团长、“作物学报”主编等。
蔡旭热爱祖国,青年时即参加过抗日救亡运动,怀有科学救国的梦想。解放前夕,他阻拦了军警对进步学生的追捕,迎接了解放;他待人宽厚,知人善任,奖掖后辈,有一个团结协作的小麦工作团队;他正直正派,刚正不阿,直言不讳,坚信和实践“一个科学家要正直,要坚持科学和实事求是的信条。科学家尊重的只能是科学”;他是一个实干家,开创农业技术为生产服务的带头人,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典范,农业生产的好参谋,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他工作孜孜不倦,废寝忘食,知难而进,锲而不舍,五十多年倾注全部心血坚韧坚强地信步在小麦人生中。在他的墓碑上刻有一束硕大的麦穗,上面写着“小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