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研究生网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研究探讨在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背景下,农林业领域面临的挑战、机遇以及农业战略对策,7月14日,我校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下简称“战略院”)在香山酒店组织召开了“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与农业发展对策专家座谈会。邀请来自我校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4位专家参加会议。会议由我校战略院院长高旺盛教授主持。
高旺盛首先做了主题引导发言,指出要站在国际视野、国家全局角度深刻认识党中央提出的“双碳”战略决策。“双碳”战略是发展中大国向全世界的庄严承诺,是未来40年中国发展之大变局的大趋势,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重大任务,农林领域在这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目前在农林领域还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战略认识和技术路线图。此次座谈会试图就农林业在“双碳”战略中的定位、农业碳中和的技术路径及相关差异化政策等进行讨论。
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崔振岭系统分析了种植业“双碳”目标的若干技术潜力,并建议国家要启动农业固碳减排与粮食安全协同科技攻关专项,加强农业全链条固碳减排技术创新与技术支撑并推动创新体制机制,最终落实农业碳达峰碳中和方案。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曾希柏认为,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大气中的CO2转换为人类生活所需的食物和纤维素的过程,总体上应当是“碳汇”功能为主。在“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要把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改良培肥耕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及强化农业水肥管理等作为实现碳中和农业的重要措施。
我校农学院教授陈阜对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及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阐述,并从两个实践基地项目结果来看,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基本实现了作物生产固碳减排、稳产增产、提质增收“三赢”目标。气候智慧型农业不仅是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且可以作为融入国际化的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未来在我国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卫建对粮食安全与“双碳”目标的冲突与协同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实现粮食安全目标下农业碳中和的途径。他认为,我国农业碳达峰的峰值与时间主要取决于畜牧业发展满足我国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程度,而农田系统的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则主要取决于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水平以及农田固碳能力。
中国林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储富祥对森林碳汇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森林是一个庞大的碳库,而木质林产品除具有直接的碳储存效用外,还具有替代能源密集型产品或直接替代化石燃料能源所带来的间接减排效用。在“双碳”背景下,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推动碳计量标准与固碳机制等。
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教授韩国栋对草原碳中和研究进展做了交流,并建议草业领域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保护草原生态,加强科技创新,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我校动物科技学院教授赵广永对反刍家畜产生的气体加重地球的温室效应展开了论述,并建议未来从提高奶牛生产性能、调控瘤胃内环境和降低粪便中温室气体产生等几个方面降低反刍动物养殖业温室气体排放量。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孙志刚分析了中低产田农业增碳减排路径,认为华北平原经过几十年的综合治理,既提高了农田粮食生产能力,也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建议要通过农业科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进一步加强中低产田治理和分区分类施策,实现固碳减排。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杨贵军认为农作物生产养分精准管理、农作物生产施药精准管理、农机作业智能管理等都是智慧农业助力固碳减排的手段。建议相关部门在“双碳”的大背景下,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实现农业生产过程智慧化、推进农产品流通过程智慧化。
我校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孔祥斌就“双碳”背景下中国耕地土壤固碳现状进行分析,建议未来开展精细化耕地土壤固碳现状调查、构建耕地土壤固碳监测网络、构建全国耕地土壤固碳数据中心云、边缘云、提倡综合性评估耕地土壤固碳潜力并进行立体化耕地固碳空间管理。
高旺盛总结讲话认为,此次主题性座谈会虽然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但通过交流,大家对“双碳”目标下的农林业的战略地位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对实现碳中和的技术路线图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并讨论了对农林业实行差异化的科技创新政策、农林碳管理政策、碳交易政策以及绿色金融政策。大家一致同意要在此次座谈会基础上形成关于“双碳”农业发展的重大建议报告上报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