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情感研究中心是由教师教育学院建设的学术研究机构,以教师情感、教师情感劳动、教师情感教育、教师社会情感学习等为主要研究领域。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拓展教师教育理论研究视野,探究教师教育实践问题,促进教师教育学科发展。2022年暑期,教师情感研究中心开展了系列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
7月5日下午,教师情感研究中心举办了主题为“斯宾诺莎的情感哲学——情感的源起、定义及分类”的学术交流活动。活动由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师情感研究中心主任田国秀主讲,重点介绍了斯宾诺莎情感哲学的基础性问题,情感的起源,情感的定义与分类以及原始情感与衍生等等。
7月20日下午,教师情感研究中心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中心成员黄鸣春介绍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层扮演的“度”:中小学班主任情感劳动策略探究》。从化学反应公式2SO2 + O2 ⇌2SO2 引出“度”的概念,通过文献搜索整理,梳理当前教育研究中“度”问题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由此引发出自己的研究关切——中小学班主任情感劳动的“度”的问题。
8月2日下午,教师情感研究中心举办了以“文化价值观对中国教师情感劳动策略与情绪耗竭的影响”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心研究人员朱小爽介绍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格兰迪(Grandey)在2017年完善的情感劳动模型作为理论框架,针对其中的文化价值观因素展开研究。
8月16日下午,教师情感研究中心举办主题为“项目式学习中教师情感的改变及启示”的学术交流活动。学科物理方向的韩思思结合本人研究过程,分别从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方面呈现了项目式学习中的教师情感问题,涉及到教师的情感变化、发展轨迹、影响因素等内容。
8月30日下午,教师情感研究中心举办主题为“能量释放通道理论与技术——本土化与整合的思考 ”的学术交流活动。张晓龙老师以弗洛依德的心理动力学为根脉,借鉴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理论元素,将个体的认知、行为、情绪、情感视为能量通道。以能量运行为焦点,解释师生的认知状态、行为表现、情感关系和教育互动。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情感研究中心始终致力于教师情感学术研究工作,关心教师情感发展变化动态,为教师情感探索奠定理论基础,开拓创新渠道。未来,教师情感研究中心将继续深入挖掘教师情感理论,开展系列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助力教师情感领域的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专业研究。
上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