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高校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渐渐落下帷幕,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信息处理课题组(导师组:李宁教授、郭拯危教授、闵林教授、毋琳副教授、赵建辉副教授、黄亚博副教授、杨会巾讲师、舒高峰讲师)一间学霸宿舍(南苑公寓1号楼334宿舍)的四名硕士生,郭志顺、吕宗森、申清源和张汉卿(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分别被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山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攻读博士学位。
同舟共济扬帆起
“一定是特别的缘份,才可以一路走来变成了一家人。”2019年初,几位小伙子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在研究生复试考核刚结束,便加入SAR信息处理课题组,提前开始了硕士科研生涯。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组内老师和师兄师姐对待科研的严谨态度让他们不敢松懈,早八晚十渐渐成为常态。历经半年之久的“科研小白”过渡期,他们发现几人志趣相投,愿意并肩而立结为室友,携手追求更为崇高的科研事业。“我们因缘相聚河南大学,也很荣幸与各位结成挚友。希望我们能够夯实基础,跟着导师踏实做科研,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互帮互助,齐头并进,最终考取心仪的科研院所,继续深造!”课题组2019级学生组长张汉卿说。
乘风破浪万里航
1)郭志顺考上上海交通大学博士
郭志顺是一名考研跨考生。他说:“专业之间的鸿沟让我感到难以逾越,这对之前从未接触微波遥感领域的我来说,是一项极大的人生挑战。”也正是如此,郭志顺从研一开学就制定了每天12个小时的学习计划,成为曾宪梓楼501室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那一个,熬夜加班、彻夜鏖战是他的生活常态。
回顾三年硕士生活,他说到:“风雨犹祝,山海同欢,是承母校之佑;星移斗转,沧海桑田,恩师教诲依旧。”家人的默默支持、导师的敦敦教诲、院领导的体贴关怀、良师益友的相伴同行给予他莫大的动力,支持他一直走到现在。
郭志顺在研究生期间发表A类期刊/会议级别以上高水平论文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荣获2021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河南大学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河南大学优秀研究生、2020年“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2020年第十届亚太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等荣誉奖项。
2)吕宗森考上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吕宗森是一名考研二战考生。他说:“道阻且长,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今回首,饮水思源,河大春晖之恩,学院垂教之情,何其有幸。”
回顾三年硕士生活,他说到:“彼时鹤归,茫茫天地无依靠;孤身离去,今日再会,新朋旧友,坐满堂,共聚此时。”基础差,底子薄,是大多数学生面对科研时的“心魔”。但是,曲高未必人不识,自由知音和清词。“承蒙受教于恩师李宁,询进展,授真知,解疑惑,指方向,高瞻远瞩,洞见宏远,方有之果。”他说。
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吕宗森发表A类期刊/会议级别以上高水平论文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荣获2021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河南大学“侯镜如”研究生奖学金、河南省三好学生、2020年“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等荣誉奖项。
3)申清源考上中山大学
读研如同万里长征,途中充满枯燥、寂寞和彷徨,申清源深有体会。“研究生生活的丰富多彩,让我觉得来此走一遭,很值得。我想用三个词语来送给我的研究生时光。第一,不期而遇。在我考研失败、四处调剂无果、濒临放弃之时,河大向我发出了邀请,给了我读研的机会。读研虽苦,但细细品味,过程也是一种奖励,现在所经受的锤炼给予了我们未来面对更大困难的勇气。第二,平淡如水。科研的过程没有进度条,我们并不能知道自己距离目标还有多远。感谢我的导师教会我在科研过程中保持平和的心态,明确大目标之后计划好其中的每一天。即使平淡如水,也能品出滋味。第三,和衷共济。我会怀念几个‘臭皮匠’一起讨论学习的时光,团队的力量比我自己单枪匹马更加强壮。也会怀念我们一起运动、一起搞团建的时光,身心健康是革命的本钱。希望我们彼此牵挂又各自精彩。”他说。
申清源在研究生期间发表A类期刊/会议级别以上高水平论文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荣获2021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河南大学优秀研究生、2020年“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等荣誉奖项。
4)张汉卿考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张汉卿作为课题组2019级学生组长兼寝室长,为其他三兄弟操了不少心。他深知,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我们同心合力、患难与共,当遇到困难时,都会相互分享自己的经验,给予对方最大的帮助;对于科研生活中时犯的错误,彼此会直接指出,相互点评。”他说。
回顾三年硕士生活,他说到:“人生当中成功只是一时的,失败却是主旋律。但是如何面对失败,却把人分成了不同的样子。三年的科研时光并不是一帆风顺,从一开始的磕磕绊绊到现在的游刃有余,中间不知道经历过多少个难熬的夜晚。每一次的失败,都在为下一次积累经验。我很喜欢积累,这些都是‘财富’。当我们站在山巅时,失败的日子却更值得我回味,在经历过失败后,继续前进还是摆烂,都要靠我们自己。‘这个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并且仍然热爱它。’科研人的生活,崩溃也许就在一瞬间,但我们身上背负的责任,却一直在催促着我们砥砺前行。科研很苦,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拼搏,在拼搏的路上是孤独的。当一切重新来过,我们依旧要向上攀爬,向上攀爬的路,比站在顶峰更让人热血澎湃。”
张汉卿在研究生期间发表A类期刊/会议级别以上高水平论文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申请软件著作权1项,荣获河南大学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河南大学优秀研究生等奖等荣誉奖项。
济济多士风雨一堂
“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始终秉承“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牢记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不断改进和完善研究生教育方式,尽力为每位研究生提供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作学术报告、举办学院研究生学术交流会等方式持续加强研究生高质量培养,不断深化改革研究生教育体制,贯彻新发展理念。
四位同学所在的SAR信息处理课题组立足于SAR遥感对地观测技术的应用与创新,研究SAR信号的成像机理,分析地物目标的多维度散射特征,综合信号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目标分类识别、参量反演计算、地表形变测量、水域环境监测、农业农情监测、SAR干扰/抗干扰等多个应用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为中原崛起和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技术支撑。课题组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牵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将科研项目与课题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等关键环节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锻炼解决实际问题能力。2022年课题组应届硕士研究生毕业9人,其中6人考取国内知名院所博士,3人考取事业单位。团将继续加强对研究生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指导与服务,把握大方向、顺应大趋势、构建大格局,推动研究生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1世纪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四名学子在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培育下硕果累累,充分体现了学校与学院对研究生教育的高度重视、对高等教育育人理念的高效落实。2022年是河南大学110岁生日,也是河南大学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同河南大学一起开启新征程,不负韶华、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