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简介
1、历史沿革
生物学学科是吉林农业大学创立较早的理学学科之一,1986年首个二级硕士授权学科生物物理学获批,2003年和2006年植物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分别获批,2011年本学科被批准为一级硕士授权学科, 同年被评为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培育学科,2014年被评为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C+成绩, 2018年获批一级博士授权学科,2017、2018及2019年连续三年在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进入前50%,2019年被评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2019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相近学科作物生物技术二级博士授权学科于2004年获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于2007年获批,为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优势与特色
经历33年积淀,本学科融合了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新兴学科,不断丰富和拓展生物学学科内涵,在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5个学科方向上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引领了全国植物油体生物反应器、食药用菌及秸秆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创新发展了人参皂苷合成基因规模化发掘技术,建立了分子调控模式,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解决了区域性(尤其是吉林省)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键问题。近五年来,学科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共175项;在国际著名科学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44篇;授权发明专利35项;出版《菌物资源学》等专著12部;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等教学奖励5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等科研奖励共17项;制定国家和地方标准8项,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3、师资队伍
在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本学科建立了一支以国家级领军人才为引领,中青年科研骨干为主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31人,讲师9人,博士生导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100%。拥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等省级人才12人。柔性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1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讲座教授1人。
4、培养环境及条件
本学科依托生物反应器与药物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秸秆生物学及高质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菌类作物优质高产抗病种质资源的挖掘、创新及应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基地等5个科教平台及基地(总面积1.38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1.415亿元),培育了14个由国务院学科评语组成员、国家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领衔的科研创新团队,形成了一个"平台+团队"的学科创新体系,有力支撑了高水平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近5年,本学科及其相近二级博士学科作物生物技术招收博、硕士研究生391名,培养博士后8名(其中2名获得教育部博士后基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生物学人才。
二、培养目标
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掌握现代生物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生物学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政治素质。能较好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与方法,热爱祖国,崇尚科学,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合作精神,学风严谨,谦虚、进取、敬业,有较强的事业心。
2、业务素质。掌握扎实宽广的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各自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实验科研技能,熟悉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外语水平。具有使用第一外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的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4、身体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好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作物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与种质创新
(2)生物反应器与产品开发
(3)多糖生物功能与作用机制研究
(4)鹿茸发育生物学
(5)微生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四、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非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
五、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提倡团队式指导。鼓励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以开辟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加强与国内外高等学校的学术交流和社会联系,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术思想。
1、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既要使硕士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使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建议同一专业或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导师组成指导小组,发挥集体培养优势。硕士生入学一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
3、培养计划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协商后确定,以推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
4、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可灵活多样,提倡采取研究班讨论、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试验结果分析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学院授课,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
六、课程体系
1、学分要求
总学分 | 课程学分下限 | 课程学分上限 | 学位课学分 | 学位课及格成绩 | 其他课及格成绩 |
25 | 19 | 23 | 16 | 70 | 60 |
2、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研究方向 | 开课学期 | |
学位课 | 公共必修课 | S10193b1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 1 |
S10193b2 | 外国语 | 80 | 2 | 1 | |||
学科必修课 | S0710b01 | 生命科学前沿进展 | 48 | 3 | 1 | ||
S0710b02 | 近代生物学研究技术 | 48 | 3 | 1 | |||
S0710b03 | 科学伦理学 | 16 | 1 | 1 | |||
S0710b04 | 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 | 16 | 1 | 1 | |||
S0710b05 | 植物分子细胞生物学 | 32 | 2 | 植物学 | 1 | ||
S0710b06 | 植物细胞工程 | 32 | 2 | 1 | |||
S0710b07 | 动物行为学 | 32 | 2 | 动物学 | 1 | ||
S0710b08 | 动物分子生态学 | 32 | 2 | 1 | |||
S0710b10 | 分子免疫学 | 32 | 2 | 微生物学 | 1 | ||
S0710b15 | 微生物学及应用 | 32 | 2 | 1 | |||
S0710b11 | 分子遗传学 | 32 | 2 | 遗传学 | 1 | ||
S0710b12 | 现代生物技术 | 32 | 2 | 1 | |||
S0710b14 | 现代分子生物学 | 32 | 2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1 | ||
S0710b16 | 高级生物化学 | 32 | 2 | 1 | |||
非学位课 | 公共选修课 | s10193x1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自然科学类必选 | 1 |
s10193x6 | 雅思 | 32 | 2 | \ | 1 | ||
s10193x5 | 论文写作指导 | 16 | 1 | 2 | |||
s10193x3 | 第二外国语(英语) | 32 | 2 | 提示:非英语生必选(英语生不可选) | 1 | ||
s10193x4 | 生物信息学 | 32 | 2 | \ | 1 | ||
学科选修课 | s0710x01 | 植物系统生物学 | 16 | 1 | 各方向在导师指导下至少选择2学分课程 | 1 | |
s0710x02 | 植物天然产物化学 | 16 | 1 | 1 | |||
s0710x03 | 高级动物学 | 32 | 2 | 1 | |||
s0710x04 | 生物催化工程 | 32 | 2 | 1 | |||
s0710x05 | 生物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 32 | 2 | 1 | |||
必修环节 | h1019301 | 开题报告 | \ | 1 | \ | 2 | |
h1019302 | 中期考核 | 1 | 3-4 | ||||
h1019303 | 学术活动 | 2 | 1-6 | ||||
h1019304 | 教学实践 | 1 | 1-6 | ||||
h1019305 |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 1 | 1-6 |
3、教学方法
①教学内容要注重理论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由系统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重点培养硕士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对硕士研究生倡导启发式、探索式、参与式教学方式。鼓励硕士研究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4、考核方式
①课程考核课程考试可采用不同方式,但一般应有一定量的笔试。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专业课采用课程论文、学生做专题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重点考察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学位课70分为及格,其他课程60分及格。
②必修环节考核分为: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活动、实践教学及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具体要求见必修环节。
七、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1学分)
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在第二学期完成开题。要求查阅文献资料100篇以上,其中最近5年内的文献应占40%以上,外文文献不少于50%,并根据综述内容提出学位论文题目和选题报告。开题报告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并由本学科5人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评审,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组织学科专家二次论证,具体方法按《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管理方法》执行。(1学分)
2、中期考核(1学分)
中期考核入学后第四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由各学科方向组织。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状况、学位论文工作进展和身体状况等。具体办法按《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办法》执行。(1学分)
3、学术活动(2学分)
硕士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并做学术报告计2学分(听学术报告记1学分);参加国内一级学会举办的会议并做学术报告计1学分(听学术报告记0.5学分);参加国内一级学会分会或省级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并做学术报告计0.5学分(听学术报告记0、3学分);在全校或学院作学术报告计0.3学分(听学术报告计0.1学分);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联合培养半年以上的研究生,学术活动视为考核合格。学术活动考核由导师在第6学期初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经导师审核通过后记2学分。书面记录材料由研究生秘书以试卷形式进行存档。
4、教学实践(1学分)
可采用协助导师担任助教、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形式,硕士研究生至少完成6学时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考核由导师在第6学期初对学生进行评价,经导师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5、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1学分)
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学习、考核,合格者记1学分。
八、发表学术成果要求
硕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要求按《吉林农业大学关于申请硕士学位取得学术成果的规定》执行。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吉林农业大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工作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达到学校及学科的学位授予标准,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审议通过后授予理学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