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前身为1981年由任继周院士创办的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2001年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生态研究所牌子,2002年整体并入兰州大学成立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南志标院士担任首任院长。在全国第三轮和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兰州大学“草学”一级学科分获全国第1和A+。2017年,兰州大学草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22年,草学学科获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滚动支持。2022年,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获得首批20家试点重组全国标杆重点实验室之一。

学院以草业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同时强化科研成果的转化,主要设以下研究方向:一、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主要研究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演化与调控,管理专家系统等。二、草地资源管理与遥感监测,主要研究草原演替与分类,天然草地的放牧管理、培育改良,退化草地恢复,草地资源调查与监测,牧区自然灾害预测预报等。三、栽培草地管理,主要研究草地混播组合,牧草优质高产栽培,草田轮作等。四、草类植物保护学,主要包括草地毒害草、鼠、虫、病害等的生态防治,微生物—牧草—家畜互作等。五、草类植物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草类植物适应我国西部高海拔、低温、干旱、盐渍化等环境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筛选、转化功能基因。六、草类植物育种与种子学,主要面向我国寒、旱、高海拔、盐渍化区域,培育高抗优质高产牧草和乡土草新品种,研究草类植物种子的特征、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等。七、草原生态化学,主要研究草业系统在农业管理措施下的物质和能量运动规律,探索其使用效率提升的机理与途径。八、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主要包括草畜界面生态,青藏高原反刍动物营养,草类饲料资源开发与畜产品安全,反刍动物分子营养与生物技术。九、草坪学,主要研究草坪绿地和运动场设计、建造与管护,草坪草、乡土草与草坪生理生态等。十、草业经济学,主要研究草业系统的经济特征,草畜贸易,农牧区社会、政策,农牧民生产决策行为,动物伦理,草业科学史等。

设有草学、畜牧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草学、畜牧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农艺与种业、农业管理、农村发展、畜牧及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5个农业专业学位领域,草业科学(草类植物生物育种)强基计划、草业科学、农林经济管理、动物科学本科专业。草业科学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为省级重点学科和甘肃省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已形成了支撑草业科学发展的完整学科群。任继周院士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获我国草业科学唯一的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两支草业科学专业国家教学团队之一,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及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项,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个。

学院现有我国草业科学领域仅有的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四青”人才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国家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农业农村部神农青年英才3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5人,甘肃省飞天学者4人,陇原青年人才1人。现有教职工174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20人,分别是教授(研究员)62人(一级教授2人、二级教授9人)、青年研究员2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0人、讲师(助研)8人,非教学科研人员54人。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5%。专任教师出国工作、学习一年以上的占67%;7人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6人次任SCI期刊编委。萃英讲席教授16人、客座教授26人、兼职教授76人。

拥有我国草业科学领域目前唯一的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甘肃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设有中国工程院和兰州大学共建的“中国草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草业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业农村部草牧业创新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兰州)、农业农村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有效性和耐受性评价试验机构、国家林业草原局西北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西峰)、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张掖)、草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农林实践基地(庆阳、临泽、榆中)、国家林业草原局草原资源保护国家创新联盟等部级科技平台12个,和甘肃省西部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甘肃省草地农业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甘肃省寒区旱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库、甘肃省草食畜牧行业技术中心、甘肃省草品种区域试验站(西峰什社)、甘肃省草种质资源圃(临泽)、甘肃省草种质资源圃(甘州)、甘肃草产业研究院等省级科技平台8个,还有临泽草地生态试验站、榆中草地农业试验站、景泰草地农业试验站、祁连山寺大隆生态监测研究站、阿拉善荒漠-绿洲草地观测研究站、甘州草种创新野外试验站等13个野外观测站和示范基地。

设有草地保护研究所、草类植物育种与种子研究所、草地生态研究所、农区草业研究所、草业系统元素利用与管理研究所、草畜生产系统调控研究所、反刍动物研究所、草类植物逆境生理与遗传改良研究所、草地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草业系统分析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等10个研究所。

2002年以来,主持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这是学院主持的第4个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也是我国草学界第11个获奖项目;同时,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4项,省专利发明人奖,省技术发明二等奖,省专利二等和三等奖各1项。2017年至今,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9项,承担国家、省部重大重点项目27项,包括国家“973”项目2项,“863”课题2项,科技支撑课题5项,重点研发项目2项,成果转化项目5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8项。创新性地发现了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机制,提出了退化草地生态修复的综合技术体系;明确了十余种重要乡土草的抗逆机理,选育兰箭1、2、3号箭筈豌豆、腾格里无芒隐子草、腾格里牛枝子、甘青歪头菜等草类植物新品种16个,湖羊新品系4个,获得转基因牧草新品系11个;创新了草地农业粮-草-畜耦合模式,提出了山地-绿洲草畜耦合模式、安全高效育肥肉牛关键技术模式;提出了高寒草甸主要鼠害生态防控技术、苜蓿和燕麦病害及罗布麻病虫害防控综合技术等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提交国家与省部级战略咨询报告与建议10余次;主持修订《草种子检验规程 扦样》等11项国家标准。积极开展行业技术讲座、培训等700余次,培训人员10.6万余人次。

拥有我国草业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级1中心1基地(草地农业生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111”草地农业创新引智基地),及2个省级基地(草畜循环农业甘肃省引才引智基地、草地生物资源与草食畜生产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名特聘外国专家分获1990年度和2005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1名合作外国专家获2014年度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1名客座教授获2005年度甘肃省敦煌奖。新西兰梅西大学出资设立了任继周教授奖学金,用于鼓励两国学生和学者的交流。与澳大利亚、美国和新西兰等1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高校和公司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先后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法国、德国、爱尔兰、荷兰、瑞士、芬兰、丹麦、俄罗斯、日本、韩国、蒙古、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包括11位院士在内的千余人次专家应邀来访,开展学术报告、讲授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联合培养博士等。全职外籍教授4名、外籍博士后10人、留学生40人。

学院设有任继周草业科学奖励基金、任继周草业科学研究基金、朱昌平草业科学奖励基金、“大北农”励志奖学金、周集中草地微生物奖学金、笃实奖学金、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事业发展基金等。2018年,学院党委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草地保护研究所教工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023年,学院工会入选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小家。

南志标院士创办我国草业科学领域首个英文科技期刊Grassland Research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20年高起点新刊项目。主办的《草业学报》和《草业科学》均为世界学术影响Q1期刊、农林领域T1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和国际CABI源刊,影响因子在全国2070种科技期刊分别排名第1和第217,在畜牧兽医类期刊中分别排名第1和第2。《草业学报》17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连续2次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百强报刊”,连续6次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查看更多
分 享 到:
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推荐简章

更多

在线报名

错误提示
立即提交
提交成功弹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