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学院)是西北师范大学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学院之一。西北师范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戏剧与影视学教育和研究的师范院校之一。学院以“传媒六艺”(礼、阅、摄、制、书、说)为大学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提升的切入点,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创意素质、编导设计能力、新闻采编水平和传播沟通技巧,能够在政府机构、新闻媒体、文化产业和社会组织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科专业】20世纪40年代,现代戏剧大师焦菊隐先生在西北师范学院任教期间在学校开创现代戏剧教育。20世纪50年代,中国电化教育的开创者南国农先生从美国留学回来执教,将现代视听教育引入课堂,至20世纪80年代又在全国率先开设电化教育专业。2000年3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设立,是西北地区最早开始招生的编导类本科专业。2001年5月,新闻学专业设立,是甘肃省属高校最早开始招生的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2007年9月,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开始招生,2010年增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08年6月,设立动画专业。2006年,获批广播电视艺术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获批艺术硕士(广播电视)专业学位授权点。2014年,获批文化与传播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5月,传媒学院(新闻学院)成立。2014年4月,新闻学院成立,与传媒学院(新闻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同时,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决定与西北师范大学共建新闻学院。
学院招生文理兼收,以艺术见长,重视文化传统教育。学院现设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等4个本科专业。有文化与传播1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2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文化与传播1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艺术硕士(广播电视)1个专业学位。有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2个省级重点学科,传媒实验教学中心1个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7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入选高校省级特色本科专业。2019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新闻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第四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C+,名列西北地区首位。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723名,研究生248名,其中硕士研究生247名,博士研究生1名。
【荣誉获奖】2015年11月7日,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兰州行”活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赞扬。第十七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最佳组织奖。
2016年,“六艺传媒”育新人“重返经典”扬国学——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学院)“重返经典”系列活动被省委宣传部评为甘肃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提名奖。
2015、2016、2017年,“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节目奖最佳组织奖。2012、2016、2017年,甘肃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2017、 2019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视频奖、“全国优秀社会实践团队案例 ”。
2017年,甘肃省“五四红旗团委”。2018年,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第二届甘肃优秀本土纪录片评选优秀组织机构奖。2019年,传媒学院(新闻学院)新闻中心入选“全国百强校媒”。
2020年,学院语言扶贫调查实践团获全国百强实践团队。荣获甘肃省“五四红旗团委”和甘肃省“五四红旗团支部”。
2022年,首届甘肃省大学生新闻作品大赛优秀组织奖。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第八届金目奖最佳组织奖。甘肃省“五四红旗团委”。西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23年,第二届甘肃省大学生朗诵大赛优秀组织奖。甘肃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甘肃省第八届科普讲解大赛优秀组织奖。西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机构设置】学院有新闻系、广播电视编导系、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和动画系等4个系,1个实验教学中心。设有“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当代文艺评论中心、民族影视艺术研究中心、西部戏剧与影视文化研究所、新媒体研究所5个科研机构,有影视策划与制作中心、西北师范大学纪录片创作中心2个应用研发机构。有甘肃省委宣传部设立的甘肃省融合媒体研训基地、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设立的甘肃省融媒体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教育厅设立的甘肃省教育网络舆情监测中心3个省级科研平台。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秘书处和凉州文化研究院均设在学院。
【师资队伍】学院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素养较高、乐于教书育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师5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5人,博士32人,在读博士7人。有兼职教授27名,兼职硕士生校外导师 32名,兼职教授、硕导均为国内知名人士和业界精英。有1人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入选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文艺界人才,2人入选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有校级教学名师3人。《影视批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获得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有1人荣获“第五届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2人获得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人担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1人担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1人担任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主席,1人担任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科学研究】近年来,学院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影视的文学改编文献整理与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西部项目8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课题50余项,发表论文6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近百部,摄制播出电影、纪录片、短视频、广播剧等2000多部(集),获得各级科研奖励20余项。
【实验实训】学院教学设施先进,实习基地广泛,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现有摄影摄像、虚拟演播室、影视演播室(实景)、传媒六艺影视厅、播音训练、播音演播室、二维动画、融媒体实训中心等16个实验室及实训场所。学院在中央电视台、中新社甘肃分社、新华社甘肃分社、广东电视台、深圳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读者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南特数码科技集团、科讯学院(香港)、兰州日报社、西部商报社及省内市县新闻媒体等多家单位建立了30多家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与兰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合作建立兰州播音主持培训基地,中国甘肃网在学院设有校园记者站。
【学生培养】学院在本科生中实施“传媒六艺”大学生专业技能综合提升工程,坚持组织开展“文化名人进校园”、“重返经典”电视大讲堂、“传媒六艺”大讲堂、“六艺讲坛”、“传媒精英进课堂” 、“核桃树下”朗诵艺术节等精品文化学术活动,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
近年来,学生参与全国大型节目的策划制作与电视电影的拍摄,在国际首届大学生微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嘉峪关国际短片节、四川金熊猫电视节、西安国际民间影像节、科讯杯全国大学生DV作品大赛、甘肃省大学生DV大赛等专业性比赛中成绩斐然,屡次获奖。
近年来,学生出版专著、朗诵集多部(张),在国家核心期刊、国家级文学报刊、各级各类媒体发表学术作品、新闻稿件、文学作品多篇。组织举办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内外文化艺术活动,在“齐越朗诵节” “夏青杯”等国家级比赛和“甘肃省大学生朗诵大赛”“甘肃省大学生主持人大赛”等地方专业竞赛中,播音学子均获得优异成绩。其中获得国家级奖项8人,省级奖项55人,市级奖项62人,校级奖项97人。
近年来,学院学生培养成绩显著。2022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生赵德煜荣获“全国最美大学生”荣誉称号,“甘肃省大学生年度人物”。
【社会服务】参与“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项目,邀请十多个国家青年大学生来甘肃进行影像拍摄,弘扬中华文化,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认同,得到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开展“文化名人进校园”18场,先后邀请了莫言、贾平凹、舒婷、李修平、水均益、敬一丹等文化名人与师生进行交流,在国内文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社会效益明显。举办“重返经典”电视大讲堂35期,邀请国内知名学者讲中外经典,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年来,举办影视文化高端论坛、西部传媒论坛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论坛、西部电影与纪录片研讨活动,邀请国内有影响的学者与电影人、电视人、作家到校与师生进行学术研讨与交流。创办了集刊《当代文艺评论》,为西北地区高校首个影视理论刊物。依托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优势,着重开展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实践,进行行业技能培训,承担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任务、兰州市和兰州新区广播电视十三五规划编制任务,在社会上取得了普遍认同与较大影响。
依托甘肃省委宣传部设立的甘肃省融合媒体研训基地、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设立的甘肃省融媒体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教育厅设立的甘肃省教育网络舆情监测中心3个省级科研平台,积极开展融媒体研究和实践,承担全省教育舆情监测,每天向省教育厅报送舆情。利用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组织举办作品研讨会、发布会,组织开展当代文艺理论研究。
承办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忆长征 再出发——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经典课文诵读会”, “中华经典资源库”第五期项目成果发布会暨“一带一路送经典”活动启动仪式,中国诗词大会甘肃赛区选拔赛,参加教育部2018年中华经典诵读港澳展演交流活动。承办甘肃省大学生主持人大赛、大学生朗诵大赛、甘肃省推普脱贫幼儿教师朗诵比赛等省级赛事,参加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期系列活动、“诵经典 下基层”活动。
学院将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甘肃省建设文化大省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契机,打造高水平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文化产品研发基地、高水平文化产业研究规划基地、高水平文化产业精英集聚基地、高水平文化产业师资培训基地,着力打造富有特色、实力和活力的创新型品牌学院,努力把传媒学院(新闻学院)建成一所高水平、有特色,西北一流、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学院。
(数据截止时间:202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