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冯浩研究员团队:跨界融合育新人

  农业生产过去有个“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对生产或者涉及到的作物研究产生很大影响。

  2012年,中共党员、我校水保所冯浩研究员把“八字宪法”用在了团队建设中,牵头组建了“农业生境系统过程模拟与管理”多学科创新团队,涉及水保所、水建学院、农学院、资环学院、生命学院的老师。2021年学校评选出十大优秀导师团队,水土保持研究所冯浩研究员团队位列其中。

  如今,这个团队走过十年风雨和成长,已经硕果累累,党员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已经有32人。

学科组队、瞄准卡脖子问题

  冯浩一直从事旱地农业和节水灌溉农业高效用水方面的研究,是该领域的专家。2012年,因为一项国家课题,他与来自水建学院、农学院、资环学院、生命学院以及语言文化学院的何建强、李毅、吴淑芳、孙本华、张体彬、董勤各、魏永胜、邹宇锋等10位老师结缘,共同开展研究。

  作为跨学科团队,冯浩认为这是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学科,比如作物生产,影响因素涉及到气象、土壤、灌溉、耕作栽培等,它的复杂性需要把不同学科的老师聚集起来,共同针对一个主题去研究讨论。这样能够更好地围绕科技创新中的难点痛点,提出切合生产实际的解决方案。”

  目前,团队更多关注将作物模型与田间试验结合,利用模型动态模拟田间的灌水时期、施肥量、施肥种类和技术,优化种植管理决策。再通过田间试验精准验证方案的可行性,理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要素及如何调控,最终实现农业的节水、高效、高产、优质。

  团队坚持在科研一线中寻找重点问题。目前,团队以学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中科院大类一区50余篇,论文内容涉及气象、农学、水文、土壤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2020年团队成员冯浩研究员和吴淑芳研究员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的“黄土高原干旱过程与雨水资源化”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团队成果“旱区覆盖农田作物模型研究与应用”获得陕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

为国家培养能创新、有自信的科研人才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多次强调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我们农业院校更是如此,除了练就过硬的本领,还要培养学生爱农业的情怀。”冯浩介绍道,团队沿袭了跨学科的交流制度,采用导师小组进行培养,这种“1+n”的培养方式,关注的不仅是学生某个阶段的科研成果,更关注学生在未来人生道路上是否能够真扎实干,学以致用。

  新颖的培养模式为科研工作的顺利进展保驾护航。硕士研究生李锦朝的方向是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面对知识上存在的欠缺,向团队内专业老师求助是他最先想到的解决途径。“我是做大田的,涉及到作物栽培。我们平时对栽培环境的了解并不是很多,比如今年遇到的晚播,小麦生长情况和往年有很大的不同。我就找到团队小麦栽培方面的专家,农学院的张体彬老师咨询,老师很耐心地给我解答。”

  为了帮助青年人培养自信,团队还固定举办每周一次例会。会议每次规定不同的主题,由博士生主持,负责报告内容的遴选和记录,每位学生每年做一到两次的报告,相关方向的老师和同学参加。中共预备党员、硕士研究生张彪说:“团队的学习氛围很好,大家在交流中不断地举一反三,让我收获满满。”

  因为计划读博,他特别珍惜每次的交流活动,丰富的知识和自我展示的机会给他提供了“修炼自我”的途径,让他更好地为深造做准备。他也把这种锻炼带入生活,积极参加学校和支部的活动,在学院5月份刚结束的微党课大赛中,他和团队其他两位同学共同斩获一等奖。

在顶天立地中践初心担使命

  团队在学术前沿不断追求,但并不仅满足于此。冯浩时常带领大家重温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并以实际行动告诉团队师生,科学研究要和国家需求、社会经济,以及产业发展遇到的卡脖子问题结合起来,发挥专业特长,真正体现科技服务生产。

  “每年一般到清明前后就有霜冻。正是苹果的开花时期,如果霜冻发生了,没有及时防治,就会影响苹果的产量和品质,对果农的收入造成很大的损失。我们的优势在于这种预测预报,作物模型、生长、花期预报、果实产量的预报以及果实品质方面的预报。”校级优秀党员获得者、博士陈上介绍道。选择于此,扎根于此,虽然有辛苦劳累,但他从没有后悔过,“在科研工作中能够感受到科技直接服务于生产的价值,也让我在奉献中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目前,团队在正在陕北延安在做智慧果园的工作,设置了野外研究试验点长期驻扎,研究山地果园水分、养分以及土壤有机质、土壤的改良,并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app的技术结合在一起,把山上果园的实时温度以及会不会发生冻害、开花的花期预报推送给当地的政府、技术干部和果农,帮助他们提高预防花期霜冻的效率。

  试验地深入陕北乡村、智慧果园的移动互联技术在果农间推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模型细化与调整……未来已来,团队切合民生做研究的思路和脚步从来没有停下。“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可能比发表几篇好的文章让我们觉得更有价值感。”冯浩说。

  如今,面临全球气候变化、土壤退化等多方面威胁,党和国家需要更多有实力、有担当的青年人才挑起大梁,投身农业科研。冯浩表示,培养学生成为顶天立地的创新型人才,成长为心怀“国之大者”的中坚力量,是他作为党员、团队带头人的毕生追求,同时,他也希望团队中能有更多不同专业的老师、同学加入进来,共同立足西北,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贡献力量。

上一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集中答辩聚焦“猕猴桃全产业链”深度融合

下一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化农业人才”专业硕士研究生完成答辩

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在线报名

错误提示
立即提交
提交成功弹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