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总体要求
重点考察学生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整体掌握程度,测试学生应用经济学思维方式和原理对经济现象(背景)的建模能力和相应的模型分析能力,以及对模型分析结果进行经济解释的能力。
二、 内容微观经济学部分
1. 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掌握经济学的定义和经济研究基本框架,通过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原理和市场均衡的概念建立家庭、厂商与政府的经济行为在市场中的直觉联系,能运用弹性的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2. 消费者行为与需求
掌握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的基数效用分析和序数效用分析的方法,能够推出消费者均衡,并从消费者均衡条件推导出个人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
3. 生产与成本分析
掌握生产函数、总(平均、边际)产量、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规模报酬的特征、技术与生产函数的关系、预算约束、等产量线、生产均衡、总(平均、边际、机会)成本、技术特征与成本函数的关系,并能够应用厂商利润最大化条件推导出供给行为。
4. 完全竞争市场
掌握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及其经济含义,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供给规则)和行业供给行为,短期和长期均衡以及相应均衡条件,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特征。
5.不完全竞争市场
掌握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义、类型、效率特征及产生不完全竞争的原因,掌握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条件,短期和长期均衡以及相应均衡条件。
6. 要素市场均衡与收入分配
掌握边际收益产品、要素需求的本质、要素市场均衡条件,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土地市场均衡的基本原理和特征。
7.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掌握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的条件及其效率特征,应用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方法理解市场失灵的无效率性质,一般均衡条件推论政府经济政策的基本方向。
8. 政府的微观经济职能
了解市场机制缺陷及其政策暗示、政府的功(职)能、政府政策工具及其经济含义,政府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权衡的原理。
9. 不确定性与博弈论
理解不确定性的的定义,掌握博弈论的基本模型结构和博弈均衡概念(纳什均衡和子博弈精炼均衡)的含义,能够求解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和动态博弈模型,并对特定的对经济现象作出解释。
宏观经济学部分:
10. 基本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了解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分离的背景及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测量宏观经济变量的国民帐户体系及其计算方法,掌握宏观经济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分析方法,掌握后续课程需要了解的基本概念,搭建理论分析的基本平台。
11. 经济增长
理解经济增长的概念、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和相应的影响机制。
12. 失业与通货膨胀
理解现代通货膨胀理论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及菲利普斯曲线
13. 产品市场均衡分析
在财政收支在消费、储蓄和投资等微观经济行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收入和支出的分析,掌握乘数及加速原理,并分析财政收支对产品市场均衡的影响机制和应的政策含义。
14. 货币市场均衡分析
掌握货币供给的内容及存款创造机制和货币总量控制的手段,并能够应用货币总量控制的手段影响货币市场均衡的机制和相应的政策含义。
15 IS-LM模型
1、 理解货币市场均衡产生的利率和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2、 掌握商品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总需求理论及相应的财政、货币政策作用机理
16. AD-AS模型
理解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含义及其推导原理,并能够利用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分析政策变量对均衡产量和价格的影响。
17.宏观经济流派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现代货币主义、理性预期以及供给学派的理论,模型的区别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