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考试性质
药学综合能力是为高等院校招收药学类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是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作为学校命题和考生复习的依据,注重测评考生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要求考生具有坚实、系统和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以达到重点院校药学和相关专业本科生应具有的学识和水平。
Ⅱ.考查目标
1. 药学综合考试包括药剂学、药理学。要求考生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药剂学、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具备较强的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将药物制成符合各项质量标准的制剂,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发挥预防、治疗和诊断作用。培养学生具有剂型与制剂的设计、制备和生产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从事药剂学工作、合理制药用药、保证用药安全、充分发挥药效、研究探讨新剂型和新品种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学科需掌握主要剂型设计的基本理论、处方分析、制备过程和质量要求,
重要辅料的性能、特点、用途和选用原则,制剂中药物降解的途径、规律和影响因素及稳定性实验方法;熟悉制剂配伍中常见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原理及一般处理原则;了解现代剂型给药系统的基本类型、特点、一般制备方法和重要单元操作及主要设备的原理和应用。熟悉各种剂型的定义和特点。
3.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药学的主干学科,也是医学和药学、基础和临床的桥梁学科,在新药研究过程中,药理学在新药靶点的研究,新药的成药性评价,临床前药效学、药代学的研究中至关重要,因此,要求考生们在学习领会药理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药理学每章节的经典药物,包括每章节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熟悉药理学中代表药物以外的每个药物,熟悉药理学研究的 新进展。本考试大纲,并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其中 10%的内容为新药的 新研究进展,希望大家关注药理学的进展。
Ⅲ.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药剂学 150 分,药理学部分为 150 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约 50%)、简答题(约 30%)、综合应用题(约 20%)
Ⅳ考查内容
一、药剂学
(一)绪论
1. 药剂学的概念、药物传递系统。
2. 药剂学的重要性;剂型的分类方法;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重要作用;药典在药剂学中的法规作用;GLP、GCP 与 GMP;药剂学的分支学科;药剂学的沿革与发展。
(二)药物物理化学相互作用
1. 范德华力、氢键、疏水相互作用和离子键的概念。
2. 传荷络合作用及用途、离子交换作用。
3. 药物与包材的相互作用、药物与蛋白的相互作用
(三)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
1. 溶解度测定及影响因素,溶出速度表示方法,漏槽的概念。提高溶解速
度方法。
2. 增加溶解度方法,尤其是增溶、助溶剂、潜溶概念及其作用,固体分散体重要概念制备方法及常用材料、常用物相鉴定方法。
3. 环糊精分类,包合物常用制备方法、热分析法的物相鉴定。
4. 渗透压概念,等渗与等张,粘度与表面张力,药物 pH 与 pKa 概念。
5. 溶出原理,释放度测试缓释制剂释放度测定时间点要求,药物释放类型数学拟合模型种类。
(四)表面活性剂
1. 表面活性剂的概念、种类与理化性质,在药剂学中重要作用,临界胶束浓度概念,亲水亲油平衡值。
2. 表面张力,润湿,吸附概念。
(五)微粒分散体系
1. 分散介质,分散相概念特点意义。
2. 沉降平衡,双电层结构原理,ζ电位作用。
3. 絮凝、空间稳定理论,微粒聚结动力学。
(六)流变学基础
1. 流变学概念,流体性质(牛顿和非牛顿流体分类、触变性)
2.黏度测定方法及原理,流变学药剂学应用(稳定性、可挤压、涂展性、通针性、滞留性、控释),不同制剂制备影响。
(七)液体制剂单元操作
1. 制药用水分类,活性炭作用,过滤机制,助滤剂定义、作用。
2. 灭菌定义,物理灭菌法分类及特点,化学灭菌法种类,灭菌验证,F0 值含义,计算方法。
3. 净化分级标准,层流含义。
(八)液体制剂
1. 液体制剂分类,常用辅料作用,附加剂作用,能够对常见液体制剂组方进行分析。
2. 高分子溶液剂特点,溶胶剂双电层构造溶胶性质,制备。
3. 混悬剂稳定性原理,常见添加剂,质量评价方法。
4. 乳化剂分类及作用,稳定性涉及的概念,如分层、絮凝、转相、合并等,质量评价方法。
(九)注射剂
1. 注射剂的定义、分类、特点和质量要求;注射剂常用的溶剂和附加剂;注射剂的一般工艺流程及典型品种的制备工艺;大容量注射液的概念、种类、制备工艺和质量评价;注射用无菌粉末制品的概念和制备方法。重点:质量控制,热原概念,常用添加剂作用。大容量注射剂常见质量问题及处理方法,尤其是热原除去方法。
2. 注射用无菌粉末质量要求,冷冻干燥原理。
(十)粉体学
1. 粉体学概念,粉体粒径的分类及不同粒径的表示方法,粉体密度的分类及测定方法,粉体流动性的表征方法。
2. 粉体的黏附性、凝聚性及压缩成型性。
(十一)固体制剂的单元操作
1. 粉碎、混合、制粒与干燥的概念与影响因素
2. 粉末分级及筛分定义,药筛分类。
3. 混合机制及影响,制粒分类方法。
4. 干燥原理,方法
(十二)固体制剂
1. 片剂的概念、分类及特点,片剂常用的辅料及其特性;片剂的制备方法与分类;湿法制粒技术和固体的干燥技术。
2. 散剂的概念、特点及制备方法;颗粒剂的概念、特点、制备、质量检查;
压片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糖衣包衣工艺与材料、薄膜包衣工艺与材料;胶囊剂的概念、特点、制备方法;滴丸剂的概念、特点、制备方法;膜剂的概念、特点、常用的膜剂材料及特性。
3. 重点内容,常用辅料及特征性质,压片过程常见问题处理方法。硬胶囊剂囊材及胶囊壳分类。
4. 滴丸剂基质。
(十三)经皮给药制剂
1. 常见经皮吸收促进剂。
2. 软膏剂基质分类及常见辅料作用。
3. 乳膏剂常见基质及组方分析,工艺流程。
4. 凝胶剂概念,常用基质材料,如卡波姆、纤维素衍生物等。
5. 涂膜剂常用材料。贴膏剂概念,分类。贴剂种类、辅料。
(十四)黏膜给药
1. 影响肺部给药因素,气雾剂分类和组成,喷雾剂定义,特点。
2. 直肠生理特点及黏膜给药特点,影响给药因素,栓剂置换价计算方法。
3. 眼黏膜递药吸收途径及作用特点。
4. 鼻黏膜递药:鼻腔吸收特点,影响递药因素
5. 阴道粘膜递药,影响给药因素
(十五)缓释、控释制剂
1. 控制溶出原理,扩散释药机理:贮库型、骨架型制剂分类,释药特点,渗透泵释药特点及原理。
2. 缓释、控释、迟释制剂的定义及释药原理和方法;缓释、控释制剂特点;微囊的定义、物理化学法的定义、单凝聚法和复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原理及特点;脂质体的定义及理化性质。
3. 释放度测定方法,释放测定取样时间点设计特点,体内外相关性, 新
2020 药典归纳分类。
4. 择时给药,定位释放制剂概念,原理。
5. 注射用微球微囊涉及的材料,微囊制备原理,纳米粒、脂质体制备方法,包封率、载药量定义。
(十六) 靶向制剂
1. 靶向制剂的分类;被动靶向制剂的递药原理;主动靶向制剂递药原理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的递药原理;靶向制剂的评价。
2. 重点:分类,评价指标。
(十七) 生物技术药物
1. 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概况、生物技术药物的结构特点与理化性质;蛋白质类药物的一般处方组成;液体剂型中蛋白质类药物的稳定化;疫苗的定义。
2. 生物技术制剂特点及稳定性。
3. 疫苗制剂分类。
(十八) 现代中药制剂
1. 中药制剂的概念;中药制剂的种类及特点;药材的预处理、浸出方法及
各自特点;合剂、锭剂、汤剂、酒剂、酊剂、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的概念与特点;颗粒剂的概念、制备方法。
(十九) 药物制剂稳定性
1. 处方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方法;外界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办法,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其他方法。
2. 重点内容:药物稳定性动力学基础,pH 和 pKa,定性实验方法。
(二十) 药包材
1. 药包材概念,分类,重要性。
2. 药物与包材相互作用机理及常见药包材。
(二十一)药物制剂设计
1. 药物设计的意义及目的和基本原则;给药途径和剂型的确定原则、剂型与药物吸收的关系、制剂的评价与生物利用度的关系;药物制剂设计处方前研究内容及常用方法、药物理化性质测定方法、溶解度和 pKa、油水分配系数、药物溶出速率、药物盐型、多晶型、吸湿性、粉体学性质;药物稳定性和辅料配伍研究;处方前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制剂处方和工艺设计及优化。
2. 重点:设计目的原则。
3. 质量源于设计的概念,剂型设计依据,处方选择辅料及工艺。常见优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