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实践论坛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7月16日至17日,“2022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实践论坛”以云端形式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罗马尼亚、英国、菲律宾、越南、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位学者齐聚一堂,共享学术盛宴。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联合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IAELC)、《文学跨学科研究》(A&HCI收录)编辑部、《世界文学研究论坛》(ESCI and Scopus收录)编辑部共同举办。

  论坛由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秘书长、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杨革新教授主持。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会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聂珍钊教授,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副主任吴笛教授,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秘书长、《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2021)组委会主席、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红薇教授,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尚必武教授,以及杨革新教授与会主讲并参与交流。

  聂珍钊教授的发言主题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观点及文本范例分析”。他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主要批评对象,以伦理选择为基础理论,以人类文明三阶段论、伦理选择理论、文学伦理表达论、文学文本论、文学教诲论、语言生成论等为基本观点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吴笛教授的发言主题是“脑文本的理念及其在口头诗歌中的呈现”。他指出,作为文本的三种基本形态,脑文本、物质文本、电子(数字)文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其转化过程囊括了文学生成和传播的过程。尚必武教授的发言主题是“‘阅读小说就是解读大脑’:脑文本与文学伦理学批评”。他基于文学伦理学批评对脑文本的基本概念界定,即脑文本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形态”,从四方面深度解析了脑文本的内涵与特质,即:一、脑文本不同于叙事学中的“虚构心理”或“社会心理”;二、脑文本不同于认知文学批评中的“认知草案”;三、脑文本不同于书写文本;四、脑文本不同于电子文本。杨革新教授的发言主题是“脑文本与元宇宙:前科学选择时代的身心关系与文学批评”。他以人禽到人机的转换为切入点,以庄周梦蝶、柏拉图的“洞穴隐喻”等为例,阐释了元宇宙的哲学基础、技术支撑和哲学意义,探讨了元宇宙的宇宙观、创世观、认知观和伦理观等,并鼓励青年学者坚持科学引领,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突破伦理架构、审美架构和文化构架的藩篱,积极思考和参与文学话语体系建构。苏晖教授的发言主题是“脑文本与伦理选择”。她从脑文本的构成基础、形成过程、存储和提取方式、载体和属性、分类和作用等六方面阐明了脑文本的基本要义,指出脑文本在口头文学阐释、跨学科批评、人物心理和文本叙述形式分析、文学教诲功能的实现和文学创作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陈红薇教授的发言主题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她从基于文明三段论的伦理选择理论、基于脑文本概念的新文本理论、基于伦理教诲功能的伦理文学观,以及基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跨学科性等四方面展开阐述,结合中西神话、文学与科技的具体例证阐释了文学的伦理教诲功能,同时细致地论述了脑文本与改写创作的关系。在互动交流环节,参会学者累计提问达200余次。

  最后,杨革新教授总结道,身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人文学者应具备应有的责任和担当,针对社会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文学伦理学批评以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为宗旨,致力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在指导思想、基本观点、理论架构、术语界定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自2004年提出以来,经过18年的卓越发展,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认可,为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以及中国学术走出去贡献了力量。本次论坛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西方伦理批评文献的整理、翻译与研究”【项目批号:19ZD292】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2022年7月19日

上一篇:浙江大学与新疆农业大学签署对口支援框架协议

下一篇:浙江大学2022年SDG全球暑期学校圆满闭幕

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在线报名

错误提示
立即提交
提交成功弹窗